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2-20 23:44:06
【精华】说课稿3篇

【精华】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读我们喜欢的数学。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7,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能熟记口诀并进行计算。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操作,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内在规律,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将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成口诀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 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三、教法学法

我采用课件演示法、故事情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同时,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成如下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总结评价。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组交响的前奏,一部小说的序章,它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开课伊始,我围绕1-5的乘法口诀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采用抢答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之中,为学生学习本节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在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6条小鱼用了几个三角形?以便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很快的告诉我3条小鱼用了几个三角形?4条呢?5条呢?最后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说出得数?”学生自然会回答用乘法口诀,从而引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观察,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导入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环节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结合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一组准备题,一条小鱼用了6个△,表示1个6,两条小鱼用了12个△,是2个6。也就是说多一条小鱼就加上一个6。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6相加、3个6相加……6个6相加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6的连加的问题而产生的,使学生清楚知道6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6的关系,为学生正确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突破难点,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1×6=6和6×1=6的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总结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出2个乘法算式。

接着利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编出口诀二六十二,让学生掌握填表的想法和方法。本堂课的重难点是后4句口诀的编制和理解。我让小组讨论交流,列出剩余的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学生已有2-5乘法口诀为学习的基础,我特意把3-6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学生汇报6的乘法口诀后,提问:为什么六六三十六这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呢?让学生说出它们两个因数是相同的,所以即使交换位置也是同一个算式,只用写1个算式。然后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句口诀说出它表示什么?见到这句口诀你会想到哪个乘法算式?加深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也正是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思考空间,是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为加深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提供给学生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6的乘法口诀”的空间,自主观察、发现、总结出记忆的方法:(1)类推记忆法,如一六得六这句口诀,就是1个6,四六二十四,就是4个6相加的结果,如果忘了四六得多少,可以用四个六相加算出的结果就是四六的口诀了。(2)对比记忆法。总结出要是忘记了哪一句口诀,可以根据相邻的两句口诀来推算。因为前一句口诀总比后一句口诀少6,后一句口诀总比前一句多6。领悟到乘法口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生活中确实有使用的必要性,从而真正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寻找,对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孩子的潜能,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和直观。

在初步认识了6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再次我让学生进行对口诀练习: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得数和口诀。

(三)巩固练习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例7之后的“做一做”(教科书第61页),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 ……此处隐藏1033个字……课标》对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与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实施长文短教。于是,我采用抓重点段落感受战象品质的方法。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战象的图片,之后对战象作以简单的介绍并播放战象作战的视频。如此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战象的英勇。

(二)介绍作家部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认知,进而产生对动物小说的兴趣,我重点介绍作者的代表作品并告知学生本文乃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并非杜撰,以此来打动学生并加深他们的情感。

(三)诵读课文部分

课前:初读、精读课文,要求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课文。

课上:略读、速读课文,整体概括课文内容,抓重点段落。

(四)赏析文章部分

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在执教本课时,我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而是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住抓住关键词句,直奔重点语句进行教学。如此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然后有一个课堂检测,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是否能准确的理解并掌握。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主要是由课题和代表战象品质的词语组成的。

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便于总结;二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2、作业是通过想象,为课文填写空白。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战象嘎羧的情感。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56页到57页《垂直与平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这一课时分成两课时来讲。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是: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知两条直线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我先来说说第一个教学环节:展开想象,画图感受。

复习导入,问同学们:直线的特点,直线两端无限延长的特点。咱们今天就来研究和直线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们拿出准备的空白纸,任意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先想象,然后睁开眼睛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旧引新,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先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下几种情况:(贴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接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图形的位置,并说明两条直线交叉了,在数学上成为“相交”。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引导“快要相交”的那一类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共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的概念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三)、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构建新知。

先让同学们读一读平行的定义,并小组讨论,找出平行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学生可能会说书上标出红色词语的平行线和互相平行。然后老师做出补充。三个关键条件: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学生可能会不明白“同一平面”、“互相平行”这些词语。我会重点讲解定义中“同一平面”、“互相平行”“不相交”。

紧接着揭示课题:刚才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平行。

四)、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解释应用,深化理解第一题:仔细选一选。

课件上展示几对线,让同学们指出其中相互平行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这里讲一下,为什么将平行与垂直分开讲,我发现有的同学会判断,但是说不出理由,所以这里花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重点跟平行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对应。如果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垂直和画垂线也能合并成一课时讲,这节课主要是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思维习惯,你判断一个题,你必须和概念定义联系起来,不要无理由的下结论。)第二题:小法官,判断题

这一题也主要针对平行的概念的认识,一定要将概念理解透。

第三题: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一些贴近生活的图片,让同学们找出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加强对本课概念的认识,同时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述以前的问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具体的图形中线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让同学们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说说生活中的平行。课件演示欣赏生活中的平行。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精华】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