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弃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题记
初读这首诗似乎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一番后你就会发现诗意实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在诗的首段,“羞恶之疾视”,“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三个短语显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么都暗示着什么呢?“羞恶之疾视”大概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相互的偏见和歧视,“鲜血之急流”则暗寓勾心斗角的血腥冲突,而“枯骨之沉睡”则应该是对生命衰败与冷漠的概括。总的来说,这三个句子直指现代社会人心的假恶丑,以鲜血、枯骨这些冷锐意象更方便表现出人心的战栗和恐惧。那么再来看“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就容易理解了,考虑到时代问题以及李金发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浸染的原因,长发割断望向“鲜血”和“枯骨”视线,正契合了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逃避现实的
之后,诗的后面两节转变了叙述人称,由弃妇的独白转为诗人的描述:弃妇的隐忧是如此的坚实和沉重,连夕阳的火焰也无法把它烧为灰烬,她只好独自承受重压,一个人动作迟缓地徘徊在象征着死亡的坟墓前。末节回归现实,弃妇衰老的裙摆已不再华丽,岁月沧桑,裙子的边幅随风摇摆要替代主人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似一缕游魂般穿梭在荒凉的丘墓,身前身后,茫然一片。“永无热泪”,诗人再次以否定词入诗挥洒想象,让饱含辛酸的泪珠如澄明露脚滴落在土地上,于是,弃妇的哀伤最终成为了世界美丽的.装饰。
作为一首典型意义上的象征派作品,诗歌的意象内涵具有多义性很不确定性的艺术特征。从表层含义来看,诗歌塑造了“弃妇”这一总体性意象,诗中的其他分体性意象则共同构成了“弃妇”意象的各个侧面。全诗共四节前两节用第一人称倾诉了弃妇的内心世界的悲凉与痛苦,面对世俗的冷漠与歧视,她的灵魂感到无可逃避的重负,她祈望倾吐,却又无人倾听,就连上帝这一灵魂的救赎者也不能够给她带来多少慰藉,因而,她只有把自己一腔幽怨与愤懑之情付之山泉,让它随飘零的红叶一起流走。诗人创作这首诗,其本意绝非只是对弃妇孤独、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同情与哀叹,而是借用弃妇这一象征体,隐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幸与悲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曲折地传达
而在我看来,《弃妇》则是一个人的悲歌。在被弃的命运下,一个人心灵发出怎样的呼声。而这呼声让我震撼,心灵在讲它的遭遇和它的故事。它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因为它讲的是一个永恒的境遇的故事:心灵在困境中沉沦而渴望摆脱这沉沦获得自身的自由的故事。这呼声热烈地感染人,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